时间:2022-10-02 08:06:15 | 浏览:741
5月21日,安徽合肥公布七普数据。数据显示,合肥全市常住人口为936.99万人,市区人口为511.82万人。
根据国务院2014年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上1000万人以下的,为特大城市。
也就是说,合肥正式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2017年出台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到2020年,把合肥率先培育成市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在当时看来,要达到这一目标,压力不小。2018年时,合肥的城区人口还只有394万人。现在如期交上合格答卷,不容易。
目前,全国的特大城市才10个出头,含金量还是很高的。长三角城市中,除上海这座超大城市外,杭州和南京之前都已晋级特大城市。合肥的入围,标志着在人口规模上跟杭州南京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而且,合肥的总人口增长势头也不错:十年增加近两百万人,相当于每年新增二十万人;总人口超过南京,增量居长三角城市第三。这样的表现,在高手如林的长三角城市中,相当难得。
当然,合肥的人口增量,有一部分源于2011年拆分巢湖的区划调整。但除去这一因素,合肥的人口增长率仍不俗。新增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外地——包括省内其他城市人口聚集省会,和外地皖籍人口的回归。
可以说,不管是晋级特大城市,还是总体增量数据,都是合肥人口吸引力和城市活力的直观缩影。
有人会好奇,人口规模带来的城市规模等级升级,意味着什么?
首先,人口数据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维度。那些千万人口城市和GDP万亿城市,是高度重合的。换句话说,人口大城,通常就是经济大城。
其次,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充足的劳动力、更广阔的消费市场,也意味着更多的政策资源——去年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到,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再者,城市规模等级的提升,和城市的建设水平直接挂钩。比如地铁申建,一个重要门槛就是“市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人以上”。更高规格的城市,在基础设施完善上,拥有更高规格的建设标准。
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合肥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反之,对外来人口强大的吸引力,是过去合肥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2020年,合肥的GDP首破万亿大关,跻身全国二十强之列。过去二十年来,合肥的GDP累计增幅也处于全国前列。
那么,合肥到底做对了什么?
梳理合肥“开挂式”的进击之路,有三个层面的因素不容忽视。
首先,合肥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脉络中,寻求差异化发展。
虽然合肥面临着“徽京”南京的直接竞争,甚至南京都市圈的范围都延伸到了合肥都市圈的地盘上,但合肥主动向长三角靠拢的战略发展方向,一直是十分清晰的。
在产业上,合肥和长三角城市——尤其是上海,有很多紧密的分工合作。事实证明,融入长三角并没有导致合肥的人口和资源被虹吸,反而让合肥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巨大红利。
其次,长三角沿海地区的开化风气,让合肥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建设上,有较强的开放、创新意识,敢想敢干,而不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前段时间,民间有合肥是最大“赌城”的说法,证据是合肥在招商引资中“不走寻常路”——从接手不被看好的京东方,到押注存储芯片产业,再到投资跌入低谷的蔚来汽车。产业建设的冒险历程虽伴随一定争议,但的确为合肥带来了充足的回报。
而且,像合肥一样敢“赌”的城市不少,却不是个个都能成功。合肥的“赌”,不是单纯地靠运气、靠天收,而是对自身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未来发展方向有比较成熟的研判,在此基础上去大胆创新、不断试错。
再者,合肥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安徽的“强省会”战略。
内陆省份集中力量发展省会的做法,一直也有争议。但相较于广撒胡椒面式的平均主义,集中优势力量率先做大做强省会,确实是不具备港口优势的内陆省份最现实的发展模式了。
安徽的“强省会”战略,一直是清晰而坚定的。《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到,“强化合肥省域核心增长极,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
这种提法,针对的是合肥在省内带动作用的不足。其实,合肥的经济首位度(即GDP全省占比)并不算高,2020年为26%:人口首位度更低,2010年六普时为12.5%,七普才提升到了15.4%。
换句话说,合肥以15.4%的人口,贡献了安徽26%的GDP。可见,单位人口的经济产值是相当强大的,这也说明安徽做大做强省会的正确。
前不久,有芜湖媒体发文,对一些本地干部“合肥快速发展是沾了‘省城’的光”的想法,进行了批评。坦诚地说,这种想法是有部分现实基础的。但“强省会”有效果,前提是合肥本身的发展思路正确。另一方面,没有合肥,安徽的发展可能更被动。
以人口数据为例,安徽六普到七普之间的人口增量为153万人,增幅为2.57%,增幅远低于合肥,也远低于浙江和江苏。这意味着,如果没有合肥,安徽的人口很可能被周边省份虹吸更多。
合肥做大做强,对安徽内部和长三角,都将形成“鲶鱼”效应。比如芜湖就提出,要“对标合肥,学习和追赶合肥”;合肥的跃升,对南京、杭州也是一种压力,会倒逼它们加快发展脚步。
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在“强省会”政策的加持下,合肥的虹吸效势必进一步增强,很可能加剧省内发展不均衡的局面。
2020年,合肥GDP为10045.72亿元,第二城芜湖为3753.02亿元,差距相当大。未来,合肥在一路进击的道路上,应该加大对周边地区的带动扶持。如果“强省会”只是换来合肥一城独大,那就偏离了政策的本意。
合肥在晋升特大城市后,也要加快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比如房价。前几年合肥的房价一路水涨船高,涨幅位居全国前列。房价上涨背后,是对房地产行业的过度依赖,而这会对产业和人口产生挤出效应。
特约评论员 熊志
来源:澎湃新闻
三门峡 [sān mén xiá]三门峡,河南省地级市,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黄河南金三角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总面积10496平方千米,辖2个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我省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作为河南的西大门,三门峡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争取更主动的发展呢?1月8日,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过去的一年,三门峡坚持
小区不仅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委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小区治理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关系居民幸福指数。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基层治理工作的有关要求,认真落实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
山之风的第8篇原创文章居家办公快三周,终于可以出差了。这一次,是去芜湖。对于6000多万安徽人来说,芜湖是再熟悉不过的一座城市了。但对于外省朋友来说,许多人恐怕和我一样,并不了解芜湖。芜湖市景从地图上看,芜湖居安徽沿江经济带的中心地位,北部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据蚌埠市纪委监委消息,日前,经蚌埠市监委、中共龙子湖区委批准,中共龙子湖区纪委、龙子湖区监委对龙子湖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龙子湖区矿山整治办公室工作人员)王勇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经查,王勇
项城市,由河南省周口市代管县级市之一,城市处于河南省和安徽省交界处地区。2019年项城市常住人口约97万人。项城市虽然是河南省工业型城市,市内的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比如南顿故城遗址,这里见证了朝代的变迁和历史的交替,目前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人民网合肥3月7日电(杨赛君)岁月峥嵘,二十年风雨兼程;沧桑巨变,二十年成就辉煌。3月6日下午,包河区举行“赓续好传统 弘扬好作风 奋进向未来”座谈会,重温艰苦创业的激情岁月,展望催人奋进的美好愿景,关心支持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孙永莲 潍坊报道5月28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省党代会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我省取得的发展成就,科学描绘了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作为山东省头部四市,潍坊近几年来的表现十分亮眼,经
来源:本溪日报-本溪网今年以来,邢台市襄都区把发展城市经济综合体作为破解土地瓶颈、促进产业聚集、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牢牢把握“推动中心城市成长”这一布局,着力构建“3444”产业新体系,加快城市经济综合体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城
河南商报记者 闫梦园左拥沁波,右襟丹水,数千年来,晋城借助河流山川,控扼晋豫咽喉,俯视千里中原。近些年,晋城市以不俗的经济发展成绩和亮眼的城市建设成果,独秀于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北部。丹河新城,是晋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是晋城市与中原城市群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