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08:10:41 | 浏览:568
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高质量推进,目前,合肥市各类管线共计入廊370.5公里,其中管廊试点项目管线入廊350.9公里。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份,合肥基本实现主城区中高风险区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全覆盖,并拓展延伸至四县一市重点区域。到今年底,风险监测预警范围将由城市生命线领域全面拓展至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实现“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三大功能,让城市安全韧性更强。
怎么建?
——综合 “一张图”,共织“一张网”
盛夏时节,位于合肥市南艳湖畔的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内忙碌而有序。走进该院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中心,正墙上方一块巨幅显示屏引人注目。
“合肥市高度重视城市生命线安全,依托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监测系统的研发,大力实施应用。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梁光华告诉记者,通过24小时值守,他们第一时间为地下管线的风险处置提供抢险、开挖、泄漏点位溯源等技术支持,对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进行趋势研判。
近年来,随着合肥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地下管线增长迅猛,城市“生命线安全”日益面临挑战。
“如何探索地下管线建设管理规律、创新建设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合肥市城乡建设局市政公用管理处处长李家富说。
坚持规划优先。合肥市结合国土空间布局、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地下空间利用,编制了 《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6—2030年)》,按近期、中期、远期分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723.6公里,构建“干—支—缆”相结合的管廊系统,全面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目前,合肥正在开展该规划修编工作,以进一步提高规划的适用性。
规范建设行为。严格把控管线建设源头,组织召开由道路建设单位、道路设计单位、管线建设(产权、管理)单位和市直相关部门参加的管线综合方案设计审查会,形成“管线综合一张图”。同时将地下管线工程建设许可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施统一管理、分级核发,确保地下管线按审查合格的规划设计有序施工,避免了道路施工出现混乱和管线损伤,提升了城市地下空间集约高效利用水平。
制定建设标准。《合肥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指南》从技术层面指导全市综合管廊建设。与此同时,该市还编制完成了 《安徽省综合管廊信息模型应用技术规程》等规范,为管廊建设运营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截至目前,合肥入廊管线设计长度529.19公里,各类管线共计入廊370.5公里,其中管廊试点项目管线入廊350.9公里。在综合“一张图”中,共织“一张网”。
怎么管?
——共用 “一平台”,齐下“一盘棋”
“去年6月19日,监测发现翡翠路燃气 RQ5220点位报警浓度达 4.06%VOL,发现险情后,监测中心立即启动联动机制,燃气维修人员15分钟内到达现场复核,确认为管道法兰漏气并及时修复,避免险情进一步扩大。 ”说起这起泄漏事件,李家富仍心有余悸。
此前,合肥市地下管线基本上由各建设单位多头铺设、各自管理。 20多种管线、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现状不明、“家底”不清。“重建设轻维护”的管理模式,往往积小患成大祸。
创新机制。 2015年5月,合肥成立了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牵头,联合市财政局、交通运输局、重点局、供水集团、燃气集团、热电集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单位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形成了“政府统筹领导、多部门协同联动、统一监测服务”的分级联动工作机制,在多家权属责任单位及时响应、相互促进中,实现“一家人、一盘棋、一条心”。
智能监管。 2017年起,合肥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开展实施了城市生命线工程,搭建了相关安全运行监测平台。该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在线监控管理。 “科技赋能,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线的整体安全性。 ”梁光华说。
几年来,合肥市建立了各类地下管线及附属设施等数据库,初步构建了地下空间数据资源中心,实现了地下管线数据采集、“互联网+”移动巡检、数据共享应用和档案资料归档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创新管理机制后,城市安全监测系统覆盖范围内的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约下降60%、风险排查效率约提高70%,有效提升了合肥市城市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合肥市应急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说。
地下综合管线统一平台监管以来,为城市生命线一、二期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信息数据支撑,有效避免了地下管线多头管理和杂乱无章,实现了城市管线规范建设、科学有序,大大减少了“马路拉链”和管线事故。
怎么用?
——栽下 “一片林”,同享“一园春”
“以‘整体监测、动态体检、早期预警和高效应对’为内涵的‘合肥模式’,开始加速从实验场走向城市应用场。”合肥市城乡建设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市正加速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成果运用。
记者了解到,合肥城市安全生命线监测系统平均每天处理数据500亿条,每月推送报警信息92.8条,已成功预警防范燃气管道泄漏235起、供水管网泄漏81起。目前该系统累计为各类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生命线工程建设等提供近14万公里管线信息,节约探测费约4亿元。
为推广合肥地下管线建设管理创新经验,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曾在《建设工作简报》第16期整期刊发《合肥市初步建立地下管线建设管理新机制》,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国家应急管理部高度肯定合肥将工程科技与管理科学融合的创新成果,并总结为“清华方案·合肥模式”,推荐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实施。
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高质量推进,到今年6月份,合肥基本实现主城区中高风险区域城市生命线风险监测预警全覆盖,并拓展延伸至四县一市重点区域。到今年底,风险监测预警范围由城市生命线领域全面拓展至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等领域,实现“能监测、会预警、快处置”三大功能,让城市更加安全。
作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成果,合肥城市安全运行监测系统运行模式已在10多个 “一带一路”国家、全国30多个城市推广,累计实现产值30亿元。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有效避免城市公共安全事故,才能让城市更安全、让生活更美好。”合肥市一位负责人表示,该市正在按照省里要求,谋划组建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公司,进一步深化“合肥探索”,努力成为城市生命线产业发展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新闻链接·
地下综合管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 “生命线”。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有利于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监管效率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统筹地上地下建设管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能有效解决反复开挖路面、架空线网密集、管线事故频发等问题,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
来源: 安徽日报
作者: 许根宏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漳州市长泰区文旅宣传片。视频由漳州市长泰区融媒体中心提供日前,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举行全域旅游发展大会,启动创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长泰区将推动旅游、文化、康养等融合发展,创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东南沿海知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自贡观察 林听宇城市品格是一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长期历史造就的人文精神的集中凝练,也是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它植根于城市的历史,体现于城市的现实,引领着城市的未来。12月20日,自贡发布城市品
贵阳位于我国西南,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城市。今天,《百年百城》来到贵阳,看这座生态之都,如何发展成数据之城?现在每天有1.6万多台甲醇出租车穿行在贵阳的大街小巷。据统计,每年贵阳甲醇出租车可替代汽油约15万吨。贵阳作为国家工信部甲醇汽车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贾利超 通讯员 周俊英 田雨)砥砺前行,方显担当本色;迎风而上,共建大美城区。3月17日,记者走进安阳市文峰区部分项目工地、老旧小区改造现场,亲身感受城乡环境发生的可喜变化。项目为王 城乡建设稳步发展项目是第一推动力
7月15日,龙安区组织收听收看河南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龙安区领导李军光、秦兆飞、付维鹏、秦佳出席龙安分会场会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区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行政一把手参加会议。省、市视频会议结束后,我区立即召开全区安全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康亚飞 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城镇发展空间格局进行了重塑性调整,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扩容后的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下步怎么干?12月27日,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李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铮 文/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营造热烈、祥和、欢乐、和谐的节日氛围,展示鹤壁市淇滨区城市美好形象。9月25日-26日,凤凰网河南组织策划“同庆70华诞·凤观淇滨满城之美”专题报道活动,走进鹤壁市淇滨区,聚
本文所有数据来自网络,不可作为官方发布的真实情况,同时也是小编自己个人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同声音,请私信或者评论,谢谢大家。本文内容,是小编原创。安徽近年来发展迅速,今年上半年GDP总量已经进入全国10强,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安徽任何一座城市。近
务实重干创一流 凝心聚力惠民生——南阳市宛城区高质量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综述开栏的话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城市管理工作目标和要求,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必备要件和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数字化城市
9月23日下午,朔城区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就当前安全生产工作进行部署。区委副书记、区长成国栋出席会议并讲话,区委常委、副区长杨再梁主持会议,区领导贺宏丽、陈万平、陈钊、蔚秀参加。成国栋